
今日迎来小雪节气。
小雪,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20个节气,冬季第2个节气,时间在每年公历11月22或23,即太阳到达黄经240°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小雪节气在每年公历11月23日前后,是立冬后的第一个节气,它意味着冬季降雪即将拉开大幕。明代古籍《群芳谱》云:“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气温逐渐降低到冰点,开始降雪,但雪量不大,故称小雪。
气候特点和人体反应特点

小雪三候为:“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三候地气下降。”阴气下降,阳气上升,导致天地不通,阴阳不能交合,天地闭塞进入严冬。小雪之时气温还不算非常低,人体阳气开始潜藏,身体的各器官系统代谢逐渐降低,因此冠心病、高血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关节炎等容易复发。
小雪养生,应注重以下几点:
一、起居养生
早睡晚起,进入小雪节气要适当早睡,早晨也不宜起得太早,保证充足的睡眠。
注意衣着,太厚太薄都不好。建议外出时,体质弱的人最好穿高领而且护腰的服装。
注意脚部保暖,坚持用温热水洗脚、按摩和刺激双脚穴位,以促进血液循环。每天坚持步行半小时以上,做好御寒保暖,预防感冒。
天冷也要注意通风。人在安静状态下每小时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20多升,所以要经常开窗换气.

二、饮食养生
此时节的饮食调养不可忽视,合理饮食可以使身体强健,而饮食不当则是导致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医认为冬季是天地、人体精气闭藏的季节,饮食上确实可以进补,但补并不是多吃鸡鸭鱼肉这些荤腥油腻的食物,反而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清补、温补、小补、大补,万不可盲目进补,反而损害脾胃,助湿生热、变生痰浊导致很多疾病。
可以适当吃一些冬季应季蔬菜,大白菜是冬季主菜,白菜炖豆腐、粉丝等都是营养又美味的佳肴。适宜吃一些益肾的食物,如腰果、山药、栗子、核桃等。

阳虚体质宜多食羊肉、鸡肉等性质偏于温热的食物;
气虚体质可以在常规的煲汤、炖菜等过程中加入少量黄芪、人参等补气之品;
血虚之人当养血为要,多食动物肝脏、鸡鸭鱼肉等高蛋白食品;
阴虚者易多食滋润之品,如莲藕、阿胶、银耳、燕窝等;
脾胃素虚之人,需先调理好脾胃功能,再服补药补品,可增加滋补效力,不然会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
现介绍几款适合“小雪”节气食用的药膳供选择。
党参枸杞粥

党参15克,枸杞子10克,粳米100克。上2味洗净,与淘洗干净的粳米一同煮粥,有补肝健脾益肾的功效。
益智仁粥

益智仁15克,糯米150克,精盐适量。将益智仁洗净,晒干或烘干后研为细末备用。将淘洗干净的糯米放入沙锅里,加适量清水,用小火煮粥,待粥快好时调入益智仁末、精盐,稍煮片刻即可。有温脾胃、暖肾阳的功效。
莲藕鲤鱼汤

莲藕500克、鲤鱼1条(约400~500克)、生姜3片。莲藕洗净,去节、切段;鲤鱼宰洗净,慢火煎至两边微黄。然后与生姜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约2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3~4人用,莲藕、鲤鱼可捞起佐餐用。现代营养学认为莲藕是含铁量较高,且又含大量的维生素C和纤维的食物,故对糖尿病等人颇为适宜。
三、运动养生
民谚有云:“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通过运动,冠状动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从而保证大脑、心脏等重要器官的血氧供应,使人精力充沛。运动还能减轻因植物神经功能失调而引起的紧张、焦虑抑郁等状态。小雪时节,要持之以恒进行自身锻炼,但要避免在大风、大寒、大雪、雾露中锻炼,而运动项目最好选择温和的有氧运动,如太极拳、散步慢跑、八段锦等,但运动需舒缓柔和。

四、情志养生
小雪节气后,天气时常阴冷晦暗,光照较少,再加上草木凋零、环境肃杀,人们的心情会受其影响,很容易让人产生悲观抑郁的心情。小雪时节,建议大家主动调节心态,经常参加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强体质,多晒太阳,多听些舒缓欢快的音乐,让那美妙的旋律为自己增添生活中的乐趣。可以做一些比较安静的事情,如绘画、书法、养花、下棋等,以怡养性情。
五、穴位养生
1、支沟穴

支沟穴,属手少阳三焦经,可以通利三焦、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滋养食物的吸收,还可以可清泻阳热,以防温热太过,起到更好的调养作用。按的时候,用拇指指腹按住支沟穴,其余四指于前臂内侧固定,拇指稍用力按揉、感觉酸胀为度。每次按揉2-3分钟,每天可以多按几次。
2、内庭穴

内庭穴属足阳明胃经,处于脚背第二和第三个脚趾之间的趾缝正中后约半横指的凹陷处。用大拇指的指腹,轻轻的按住内庭穴一分钟,然后进行按压揉动,一直感觉到有酸胀感就可以了,在每天的早晨7点到9点左右,是胃经经气最旺盛的时候,在这个时间段按摩效果最好,具有清胃热,化积滞的功效,缓解咽干、牙痛、口臭等症状。
3、涌泉穴

涌泉是人体比较重要的保健要穴,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是人体足部的穴位,位于足前部凹陷处,第二、三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按摩涌泉穴具有补肾强体、调理血压、调理失眠等功效和作用。
《扁鹊心书》有言:“真气虚则人生病,真气脱则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艾灸是运用艾绒燃烧产生的药热之气,对穴位进行熏灸,使药热通过经络循行到达周身,在冬季是防寒保暖、温壮元阳的好助手。进入小雪节气,可常做艾灸以保护阳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状态。
艾灸分为艾条灸和艾柱灸,居家艾灸为方便起见可选用艾条灸中的温和灸,方法如下: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应灸部位,距离皮肤2~3cm处进行熏烤,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一般每穴灸10~15分钟,以皮肤红晕为度。

穴位可选择涌泉、关元、神阙、足三里等养生保健强壮要穴。
冬季养生小妙招
睡前泡脚 小雪时节,天气寒冷,人们常有手脚冰凉的表现。大家可选用当归、桂枝、艾叶、干姜、伸筋草、透骨草等草药,在睡前泡脚,以温经散寒、养血通脉。泡脚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水温为40摄氏度左右即可。该方法可改善下肢循环、促进睡眠,适用于经常手脚冰凉的人。
常喝白菜豆腐羊肉汤 白菜富含膳食纤维,豆腐富含大豆蛋白,羊肉可温补中气、温肾益气。白菜、豆腐、羊肉加干姜炖汤,营养丰富,润而不燥,尤其适合冬季食用。
晒太阳 午后太阳当头之时,晒20分钟左右,可起到通畅全身经脉、养脑补阳的作用。
迈开腿 “动则生阳”,阳气足,寒湿就容易排出。秋冬季节可以选择天气暖和的时候到公园慢跑、散步。
少熬夜 熬夜的人大都有类似的感受:一到凌晨三四点钟,就会手脚冰凉、浑身发冷、脑子不听使唤,这其实就是熬夜内耗气血,寒邪趁虚入侵人体,导致经络阻塞的表现。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以防寒邪伤身。
不发怒 越是冬季,越要把控好情绪,用恰当的方式宣泄情绪。特别是中老年人,要高高兴兴待人待事。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期一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
校对:田新正
责编:朱 莉
审签:潘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