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斗指午;太阳黄经90°;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对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的地区来说,夏至也是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一天。
夏至古时又称“夏节”、“夏至节”,“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是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最长。
一、夏至气候特点
1、降水量大
夏至,正是盛夏到来的时候,所以在江南地区会多次出现暴雨天气,严重的时候还会有洪涝灾害。在江淮一带,还会有梅雨天气,空气变得非常潮湿阴冷,容易滋生霉菌、病菌。在北方地区,也会经常出现降雨,时不时地就有大雨、小雨或雷阵雨。

2、日照时间长
夏至节气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日照长。夏至这一天,正是北半球一年中日照最长的时候,夏至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也是昼长夜短。每天我们接收到的光照都非常多,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秋天。

3、气温高
夏至节气到来的时候,气温是非常高的。
虽然并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但也是一年中少有的高温阶段,很容易导致中暑,所以要注意避暑。

二、夏至养生
1、起居养生:晚睡早起,中午午休
中医学认为夏至节气标志着这一年进入阳气最旺的时节,夏至养生保健要顺应夏季阳盛于外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按照中医子午流注的观点,11~13点为午时,此时气血流注心经,为人体“合阳”之时。所以,中午适当小憩可固护心阳,时间不宜过长,以30分钟为宜。
2、运动养生:不宜做剧烈的运动
夏至时应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以养阳为主。在运动方式上,宜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舒缓的运动方式,避免强度过大。若运动过激,可导致大汗淋漓。汗泄太多,不但伤阴气,也易损阳气,不利于养阳。运动时最好选择在清晨或傍晚天气较凉爽时进行,场地宜选择在河湖水边、公园庭院等空气清新的地方。3、3、饮食调养
⑴适当多吃酸味和咸味食物。夏至时节人体出汗较多,相应的盐分损失也多,若心肌缺盐,心脏搏动就会出现失常。《素问•藏气法时论》曰:“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夏至前后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如可以饮用乌梅汤、西瓜汁、淡糖盐水来补养耗散的体液。

(2)忌过食寒凉。从阴阳学角度讲,夏月伏阴在内,饮食不可过寒,如《颐身集》载:“夏季心旺肾衰,虽大热不宜吃冷淘冰雪、蜜水、凉粉、冷粥。饱腹受寒,必起霍乱。”心旺肾衰,即外热内寒之意,因其外热内寒,故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贪多定会寒伤脾胃,令人吐泻。
4、情志养生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就是说,夏季要神清气和,快乐欢畅,心胸宽阔,精神饱满。如万物生长需要阳光那样,对外界事物要有浓厚的兴趣,培养乐观外向的性格,以利于气机的通泄。如果懈怠厌倦,恼怒忧郁,则有碍气机通调,对身体不利。嵇康在《养生论》中说:“更宜调息静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生热矣。”即“心静自然凉”,意念中想像心中有冰雪,便不会感到天气极其炎热了。

5、穴位养生
心俞:位于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属心脏的背俞穴,请家人帮助按揉双侧心俞穴,每次按揉5分钟,可有效缓解心痛、心悸等心脏不适症状。

神门:位于腕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用拇指上下推揉,每次持续5分钟,可安心神促睡眠。

阴陵泉:位于胫骨内侧髁下缘与胫骨内侧缘之间的凹陷中,脾经的合穴,每次按揉5分钟,可健脾利湿。

以上穴位均可采用艾灸疗法。
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期一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