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金安区妇幼保健院网站!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就医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保健天地 >【科普文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雨水篇
【浏览次数:291】【2025-02-18 08:26】【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图片 1.png

    雨水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它的名称来源于气候特点,此时温度逐渐回升,水汽含量增加,大部分地区进入了早春季节,降雨增多。雨水节气标志着冬季即将结束,春天的气息渐浓。但是这个阶段,天气变化频繁,时而潮湿阴冷,时而温暖干燥;气温起伏不定,乍寒乍暖,非常考验人体对外界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因此雨水养生尤为重要。

                           节气养生

起居养生

   《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意思就是说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自然界充满生机,此时白天渐渐延长,黑夜慢慢缩短,阳气渐长,阳气生长了人就要顺应大自然的气机,生活起居方面要做到夜卧早起,增加活动的时间,多到户外运动,晒晒太阳,中医认为脾主四肢肌肉,适度的活动锻炼可以达到健运脾胃的作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晨练不宜太早,防止因早晨气温低、雾气重而感染感冒或哮喘、支气管炎,应在太阳升起后外出锻炼。另外,晨练不能空腹,锻炼前应喝些热汤饮。同时运动要舒缓,锻炼前应先轻柔地活动躯体关节,防止因骤然锻炼而诱发意外。

图片 2.png

    饮食养生

     随着雨水节气的到来,春雨通常会慢慢增多,湿气过盛也随之而来,对人体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湿困脾胃。因此,这时的饮食原则宜清淡,增加蔬菜水果的摄入量,忌肥甘厚味,注意健脾祛湿,可多吃一些健脾祛湿的食物,如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芡实、陈皮等。唐代药王孙思邈说:"春七十二日,省酸增甘,以养脾气。",春季肝旺容易克脾土,故饮食上应少吃影响肝气疏泄的酸味食物,增加有补脾安胃之效的甘味食物,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如大枣、桂圆、莲子、山药、黄豆、藕、甘蔗等。还应增加新鲜蔬菜水果的摄入量,比如香椿、菠菜、茼蒿、荠菜、荸荠、佛手瓜、春笋、藕等,另外还应少吃生冷 黏杂食物或辛辣温热之品,以免伤害脾胃。

图片 3.png

四、情志养生

   中医认为春季五行属木,内应于肝脏,立春以后,阳气渐起,在外则草木萌动,在内则肝气渐旺,此时人们容易情绪波动,有的人甚至经常烦躁易怒。尤其是焦虑和抑郁病人的病情,更容易起伏。因此,春天我们应该要保持良好的心情,因为情绪不畅,会造成肝气郁滞,影响肝的疏泄功能。而脾胃气机的运行、升清降浊的功能是受到肝的疏泄功能所影响的,因此,心情不好,会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为了保养好我们的脾胃,一定要保持心情舒畅,戒暴怒,忌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

雨水节气已到,让我们跟随春天的脚步,舒活筋骨,一起运动起来吧!

五、“春捂”养生

   春捂秋冻雨水节气,阴寒未尽,且昼夜气温变化大,往往是中午热、早晚凉,因此早晚还应添加衣服,适当春捂,以防气温变换引起风寒感冒。春捂原则是注意下厚上薄,上体无妨略减,以养阳之生气。捂的要点主要是捂脚、捂腹、捂头。

   捂脚:寒从脚下起,穿厚一点的鞋子或晚脱几天秋裤,比上半身多穿两件衣服更能驱除寒邪,保护阳气。

   捂腹:是指胃脘不要受寒,可以穿一件马甲,特别是脾胃气虚、脾胃虚寒的人更要注意腹部保暖,否则很容易发生腹泻。小腹受凉后可以在下腹部贴一贴暖脐膏、喝点姜水,或敷上热宝宝来驱除寒气。

   捂头:头为诸阳之会,雨水节气,寒气未消而春气初萌,春寒料峭,此时外出最好戴帽子或者围巾,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头部保暖,避免寒邪直入,损伤阳气。还应注意洗头淋浴后要及时吹干头发和擦干身体,不然一则容易感冒,二则容易湿气进入体内。春捂也要有度,否则不利于健康。一般来说,气温超过15℃就没有捂的必要了,如果再捂下去易使火热内生。

   六、节气灸养生

  “节气灸”是在特定的时令节气进行艾灸以防病保健的传统方法。雨水节气,寒湿之气重,在家多进行艾灸调理,有助于驱寒除湿,保护脾胃。我们常选择中脘穴、神阙穴、足三里穴、关元穴等进行艾灸,灸法可选择温和灸、隔姜灸,建议11次,每穴每次灸15~20分钟,长期坚持艾灸,可健脾和胃,调中理气,适合各种脾胃病变,民间早就有艾灸足三里,胜吃老母鸡的说法。

图片 4.png

        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期一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 医院地址:六安市长安北路1123号 邮编:237006
皖ICP备120192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04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