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汇集29名当年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和当地村民的采访实录,生动再现了习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和生活成长经历。
1969年初,15岁的习近平离开北京,来到了梁家河大队,开始了他与村民同吃同住的艰苦却受益终身的插队岁月。从住窑洞、睡土炕、忍耐跳蚤叮咬,到打井筑坝、修公路、建沼气,再到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习近平在梁家河的土地上,当了整整七年的农民,也正是这七年的青葱岁月,造就了这位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之所以能够带领党和人民披巾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当时深厚的经验积累,扎实的实践基础和由此产生的深邃的理论思考,梁家河多年知青岁月,无疑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
我们要坚定理想、勤学善思,有扎根事业、坚守信念的执着追求。一同在梁家河插队的戴明讲述:“近平从来没有放弃过读书和思考,我和近平都看过一本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对我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近平来说,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可以说,他的执政理念、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学习是一个积少成多的过程。在插队这段时间里,习总书记阅读了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军事等方面书籍,即便在当时生活环境恶劣,每天吃不饱穿不暖,还要上山劳动,晚上就只能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书的艰苦条件下,他都坚持读书、坚持学习。我们生逢时代,伟大时代,是国家事业发展的主力军,我们要不断加强业务理论,锻炼提升党校修养,从工作和生活中吸取宝贵经验和方法。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西汉学者刘向曾言:“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对学习的追求是无止境的,即需苦学还应“善读”。
“每天读本书,每天读好书,为中国梦而读书”是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在书里可以遇见更好地自己,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天地。(临床二支部 王光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