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7-9日交节。其来历与古代农耕文化密切相关,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西南,太阳到达黄经135°,古人通过观察天象和物候变化确定此时为“立秋”,意味着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农作物开始进入成熟收获阶段,是反映季节转换的重要节气。
中医立秋养生要点
一、起居养生
早睡早起:立秋后昼短夜长逐渐明显,应顺应自然界“收”的规律,早睡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以舒展肺气,避免熬夜耗伤阴津。
注意保暖:立秋后早晚温差增大,“秋老虎”虽在,但夜间凉意渐生,需注意添加衣物,尤其避免肩颈、腹部受凉,以防风寒入侵。

二、运动养生
选择温和运动:秋季宜“收”不宜“耗”,适合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舒缓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以防阳气外泄。
时间选择:早晨或傍晚天气凉爽时运动最佳,避免正午高温时段,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忌喝冷饮。

三、情志养生
收敛情绪:秋季对应中医“肺”脏,肺在志为“悲”,易出现情绪低落、伤感等“秋悲”现象,需注重精神内守,保持心态平和。
调节方式:可通过听舒缓音乐、登高远眺、与亲友交流等方式疏解情绪,避免过度思虑或抑郁,以顺应“秋收”之气。

四、饮食养生
滋阴润肺:秋季燥气当令,易伤肺津,饮食宜以滋阴润燥为主,如梨、百合、银耳、蜂蜜、麦冬等。
少辛增酸:减少生姜、辣椒等辛辣食物摄入(以防耗伤肺气),适当增加酸味食物(如山楂、葡萄、乌梅),以收敛肺气。
忌生冷油腻:秋季脾胃功能易减弱,需避免生冷、油腻食物,以防损伤脾胃阳气,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


五、中医保健养生
穴位按摩:按揉肺俞(背部第3胸椎旁开1.5寸)、太渊(腕掌侧横纹桡侧)等穴位,可滋养肺气、缓解秋燥不适。


中药调理:体质偏燥者可在医师指导下服用桑杏汤、百合固金汤等滋阴润燥方剂;脾胃虚弱者可选用四君子汤等健脾方药。

艾灸保健:对于虚寒体质人群,可艾灸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温补阳气,增强抵抗力。
立秋养生核心在于“养阴防燥、收敛肺气”,需根据自身体质调整方式,做到顺应时节、天人相应。
六、冬病夏治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阳气最盛的时节,此时人体毛孔大开,经络气血通畅。中医“冬病夏治”理念由来已久,三伏贴正是这一智慧的结晶,借助天时,将草本精华透皮吸收,疏通经络、调节脏腑,以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效果!

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期一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