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明妈妈最近带孩子外出时,时常发现孩子遇到熟人就喜欢躲妈妈身后。为此她有些担忧,怕孩子不会和同龄人社交以至于被孤立。所以,作为家长,如何在家中更好地帮助训练孩子的社交能力呢?
1. 打招呼与自我介绍
· 打招呼:可以每天固定场景练习,上课前说 “**老师早上好”,下课接孩子时说 “**老师再见”。当孩子打招呼频次变多时,可以给予击掌或者言语的鼓励。
· 自我介绍:对于能够表达句子的孩子来说,家长可以先在家中进行示范,如“我叫**,今年5岁了,我喜欢玩搭积木”,练习熟练后,在小区遇到小朋友时鼓励孩子说。
2. 邀请同伴一起玩
在游乐场看到其他孩子时,可以说“你们在玩什么?我能和你们一起玩吗?”。也可以主动邀请同伴参与活动,说 “我们一起玩汽车好不好?”。
3. 说出自己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挫折(如:积木倒了/摔跤)时往往伴有哭闹或其他问题行为,这时语言的引导很重要,教会孩子情绪表达,可一定程度上减少问题行为,并提高孩子的抗压能力。
· 指出情绪:帮孩子说出感受,“你现在是不是很生气?因为积木倒了”
· 教表达句式:比如 “我很**,因为**”
· 替代行为:生气的时候可以说 “我很生气”或者告诉大人来代替哭闹
1. 认真倾听
可以跟孩子玩 “拷贝不走样” 游戏:家长说短句让孩子重复,在孩子耳边说一句话,如“妈妈今天在超市买了苹果”,让他复述传给爸爸,观察孩子能不能完整地复述句子。
2. 拒绝别人时怎么说
适当拒绝时需明确且礼貌,配合摇头或摆手动作,让表达更清楚。如 “我现在不想玩这个,谢谢”。
1. 分享和轮流
分享可从 “半主动分享” 开始:给予儿童双份物品(如两块饼干),引导其自愿分给同伴一块“妹妹没有饼干怎么办?”,并在分享后表扬具体行为,说 “你把饼干分给妹妹,妈妈觉得你很大方”。
家长也可以利用计时器来引导儿童分享玩具,设定每人玩玩具3分钟,时间到了就给同伴,同时提醒儿童“现在是妹妹玩,然后到你玩”,同时帮助建立“等待-轮流-传递”的概念。
2. 遵守简单规则
遵守规则从简单游戏入手,如 “红绿灯”游戏,明确规则后严格执行,如红灯时必须停止。当儿童违反规则时,用语言提醒:“现在是红灯,规则是要停下”。当孩子不遵守游戏规则时,可以说 “你没有按规则玩,游戏就不可以继续了哦”。
孩子的社交能力是在一次次互动中训练出来的。作为家长需要重点关注孩子的每一个小进步,及时给予具体的表扬,耐心引导,孩子就能慢慢学会和小伙伴友好相处!与此同时,我院儿童康复中心的语言和认知团体课程也涉及孩子的社交训练,家长如有需要可以进行相关咨询和报名。相信在家长、治疗师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孩子的社交能力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