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山”,顾名思义,是家族的山、家乡的山,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千年传承中的家国情怀。只要“家山”不坍塌,那么中国人的精气神就岿然屹立。因为这是先辈的血肉所铸、情爱所系、魂灵所在,纵然翻山越岭、千里万里,也一直照亮所有后人的心灵。
《家山》描写的是一个叫沙湾的村子从民国和解放初期的社会变迁,展现了包括北伐战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在乡村的投射,成功刻画了陈劭夫、佑德公、陈扬卿、陈齐峰、陈有喜、刘桃香等一批有血有肉、生动鲜活的人物形象。作者集中将笔墨聚焦于一个村——沙湾村,通过生动描写抽壮丁、大洪水、征赋纳税、乐输抗捐、生老病死等一系列事件,展现了南方乡村在上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结构、风俗民情、耕织生活、时代变迁,让读者从中感觉到时代风云的激荡变化。小说在乡村的生活叙事与历史演进的巨变之间,营造了一种颇具艺术张力的反差,从而让小说更加丰富、辽阔和厚重。
我们对于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在过往数千年的过程只能依靠历史书上的描述去想象,尤其是离自己不远不近的民国时期,以前总觉得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各种战争不断,全国上下生灵涂炭,对于这个乱世下老百姓的生活不能想象。而《家山》给我们细致描述了那个年代农村的生活,一幅精美的时代画卷向我们展开:因为一次酒后失言而引发的两村械斗、有学之士主动踏勘全县水利、乡村贤达号召办学、基层县长推行新政反遭抵制、抓壮丁时百姓的应对等等,在一件件家常小事中,加深了对那个年代的理解,知道了农村怎样开展自治、政府如何税收、地下党员怎样开展工作、百姓的婚恋嫁娶及日常经济生活等。
《家山》除了描绘家乡生活,表达对家乡、家人的思念外,更是想通过一个村子在时代大背景下的种种生活细节来展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国农村有着中国最广大的人口,至今都还在不断向城市输送年经人,可以说农村是城市的源,根植乡土的文化基因也是全中国的文化基因。作为农耕文明的代表,大家齐心协力、团结一致,抱团对抗天灾人祸。如书中所写,大家一起修水库,一劳永逸解决用水问题;面对洪灾,大家互帮互助,免租的免租,借粮的借粮,共渡难关;面对国家危难,长者送粮,年经人主动参军。正如最后贞一信中所说:“最可感怀者,每遇家国急难大事,乡亭叔侄皆慷慨踊跃,极少宵小为乡人不齿。明德尚义,崇贤向善,为沙湾乡人之传统。”这根植于乡土生活的农耕文明精神,也是我们国家渡过无数难关仍能向前的文化基因密码,是流淌着的无尽的家国情怀。在小说中,沙湾的每个人物似乎都是正义的化身,在他们身上蕴藏着中国乡村百姓最朴实的真诚和善良。在他们的心里,不仅关注着自己的衣食住行,关注着乡邻的愁喜悲欢,更关注着国家和民族大义,如陈邵夫戎马生涯三十载,留下秀容独守空房;逸公临终心系家国,叮嘱儿女抗战胜利勿忘告乃翁;扬卿心系家乡发展,投身水利和教育的那种无私精神,读来令人动容。
可以说,作者这部小说,在铺天盖地的城市化的今天,又一次戳中了我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让我们不由停下匆匆的脚步,不禁思索我的根在哪里,我由哪里来,到哪里去?哪里才是我的家山?(通讯员:刘佳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