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金安区妇幼保健院网站!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就医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保健天地 >【科普文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立夏篇
【浏览次数:166】【2024-05-06 10:45】【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图片


立夏,是指太阳到达黄经45°时,时逢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历书》曰:“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立夏为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按气候学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岭南地区气温升高,雷雨增多,正式进入夏季,而我国北方地区多为“万紫千红”的暮春时节。

明代医家张景岳说“春应肝而养生,夏应心而养长,长夏应脾而变化,秋应肺而养收,冬应肾而养藏”,夏在五行中属火,五脏应心,所谓春夏养阳,故立夏养生重在对心阳的养护

一、夜卧早起,宜适当午睡

《黄帝内经》曰:“夏三月,此谓蕃秀……夜卧早起,无厌于日”,意思是夏季时候,万物欣欣向荣,人们也应顺应自然界的阴阳消长规律,每天晚上睡觉的时间可以比春季稍晚一些,早上早一点起床,以充实阳气。

图片

同时,因夜间睡眠时间减少,加之夏季气候炎热,汗出过多,午后容易出现疲乏困顿的现象,故建议坚持午睡以补充精力。研究表明,午睡可预防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一般午睡时间建议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不宜过长。

二、饮食清淡,勿贪凉饮冷

立夏以后,肝气渐弱,心气开始生发,“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故饮食应当增酸减苦,养心助肝,补益脾胃。随着气温升高、天气炎热,脾胃消化功能开始减弱,此时饮食应当清淡易消化为主,且注意营养搭配,多吃新鲜的时令蔬菜水果。

夏对应五色中的赤、五味中的苦,故养护心阳,可以多吃一些红色的食物,如西瓜、草莓、杨梅、樱桃、番茄、胡萝卜、红甜椒等;还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苦味的食物,如苦瓜、苦丁茶等以助“降心火”。

图片


同时,立夏以后,天气炎热,随着空调的普及,室内外温差过大,加上人们喜欢进食一些冷饮、雪糕或冰冻的水果等,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夏季毛孔舒展,阳气旺盛,过于贪凉,往往易使寒气从皮肤腠理而入,“形寒饮冷则伤肺”,过食寒凉则易伤脾阳。故肺脾虚寒的人,不宜进食太多生冷寒凉的食物,且在早晚气温舒适的时候,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日光浴等,以补充阳气。

同时,立夏以后,天气炎热,随着空调的普及,室内外温差过大,加上人们喜欢进食一些冷饮、雪糕或冰冻的水果等,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讲,夏季毛孔舒展,阳气旺盛,过于贪凉,往往易使寒气从皮肤腠理而入,“形寒饮冷则伤肺”,过食寒凉则易伤脾阳。故肺脾虚寒的人,不宜进食太多生冷寒凉的食物,且在早晚气温舒适的时候,适当进行户外活动、日光浴等,以补充阳气。

三、适当运动,宜慢宜缓

  立夏后,气温升高,人体出汗较多,中医讲“汗为心之液”,故此时运动宜慢宜缓,如散步、慢跑、太极拳、五禽戏、瑜伽等,不适合剧烈运动,以防汗出太过,损伤心阳。

2

另外,运动后适当补充温水,以防电解质的丢失。

四、精神调摄,要“戒骄戒怒”

  内经云“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立夏以后,心火渐升,在情绪上要保持舒畅、愉悦,可以多听优美的音乐,或书法、绘画、弹琴等,都可以起到清心安神的养生作用。注意戒骄戒怒,使“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

2

五、经络养生,宜清心泻火

立夏后,“清心泻火”为第一要务。经络学有“荥主身热”之说,荥穴的主要作用就是消灭各种“火”和“热”,故手少阴心经的少府穴可谓清心泻热的第一要穴。

   简易取穴法:轻握拳,小拇指指尖下即为少府穴。

2.png

平时可用大拇指稍用力按压至有酸、麻、重、胀的感觉,每次5分钟,可左右手交替进行。对于心烦失眠、急躁易怒、口舌生疮、手足心热等均有较好的疗效。

   除此之外,夏季炎热多雨,也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祛湿、助阳升发的食物,如莲子、白扁豆、赤小豆、薏苡仁、芡实、生姜、大枣等,祛除体内积攒的寒湿之气,才能过一个清爽舒畅的夏天。

2

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免责声明:部分素材来源于网络,如有文字、图片、视频或其他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修改,谢谢。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期一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 医院地址:六安市长安北路1123号 邮编:237006
皖ICP备120192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04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