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大暑。俗话说“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大暑时节天气特点就是高温和潮湿。《说文解字》载:“暑,热也。”大暑,指炎热之极。大暑之时,天暑下迫,地湿上蒸,“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高峰。
大暑时节,大暑养生,以清暑、生津、祛湿、养阳为主。人们最易感受暑湿之邪,导致体内阳气受损,心气亏耗,极易引发中暑、热中风、胃肠道疾病等。因此,在大暑时节,注意养生防病很重要。大暑时节,天气闷热,晚上也酷热难耐。有些人喜欢纳凉至深夜,甚至贪凉而露宿于外;或睡于空调风口下,直吹取凉,这些都是不好的习惯。中医指出:“夏夜避风如避箭。”风邪可引起多种疾病,伤人常在不经意之间,特别是如今空调普及,房内休息或睡觉,若不注意“穿堂风”,极易遭受风邪的侵袭,而引起身体的不适,如落枕、面瘫等。日常起居上,睡眠要充足,不可在过于困乏时才睡,应当在微感乏累时便开始入睡,睡觉最好穿上睡衣,这样既可以很好地吸汗,同时还可以防止受凉。早晨醒来,可在床上先做一些保健的气功,如熨眼、叩齿、鸣天鼓等。
消暑生津暑季节正值三伏天,天气炎热且雷电暴雨多,气较重,酷热会导致脾胃功能低下。人们易感觉胃口不好,容易腹泻,严重时有胸闷、恶心、四肢无力等,舌苔常比较黄腻。中医认为舌苔黄腻代表湿热之气较重中医称之为暑湿证,要清暑利湿,健脾养胃。
此时饮食宜清淡多样,以补气健脾、消暑生津为主,可多食绿豆、黄瓜、莲藕、冬菇、紫菜、西瓜、薏米、冬瓜、桃子、黄皮、芦根、白茅根等食物及药食两用之品。另外建议大家常吃鸭肉、羊肉、莲子、苦瓜、荷叶、姜茶等这几种食物,营养又美味。
大暑时节宜少运动或选择低强度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快步走、八段锦、太极拳等,建议清晨或傍晚在清凉的公园、河边、林荫道旁进行运动,注意避免运动后大汗淋漓,运动过后要补充水分,但应避免进食冷饮,否则容易出现腹痛、腹泻等症状。大暑节气,天气炎热,此时要注意防暑,避免长时间在烈日下劳作,老人及体质虚弱者避免在正午烈日下出门,汗出后及时更换衣物,避免出汗后受凉感冒。同时,室内要注意通风净化空气,空调房间温度与室外温度相差不要超过10摄氏度,避免出汗后直对风扇或空调吹风,以免感冒。大暑养阳,首先要起居有常,适当午睡;其次要适度运动,避免出汗过多;再次宜调畅情志,保持心情愉快;最后,饮食不宜贪凉。
大暑时节阳气旺盛外发,气血运行亦相应地活跃,根据中医四季养生的原则应重在养心。大暑高温酷热,易动肝火,容易心烦意乱、食欲不振、急躁焦虑等。此时宜心态清静,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越是天热越要“心静”,以避免不良刺激。要做好精神调养,谨守“静心养生”的原则。避免遇事急躁,避免生气恼怒,可多想轻松愉快的人或事,可多参加钓鱼、绘画、书法等活动,可以达到安定神志、调养心气的作用。
大暑节气,炎热的“三伏天”已经开始,人体的阳气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藏于冬,夏季是阳气最旺的时节,此时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三伏贴是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治疗方法,结合“天人相应”理论和“春夏养阳”学说,以中医经络为基础,穴位为载体,在夏季三伏天之日,应用中草药配制成丸剂,直接贴敷于相应的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刺激,达到调理机体的目的。三伏天人体阳气旺盛,气血亦旺,毛孔张开,此时应用温热性质的中药贴敷在穴位上,能更好渗透、吸收,并通过腧穴、经络发挥强壮阳气、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的功效,达到减轻或治愈“冬病”的目的。三伏贴疗法的主治范围广泛,尤其适用于秋冬季节容易复发和加重的疾病以及中医辨证属阳虚寒盛者,以呼吸系统反复发作性疾病(慢性肺系疾病)为主。但妇女妊娠期、结核病和糖尿病患者、感冒发烧、肺炎、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支气管扩张咳血期、皮肤破损或瘢痕,均不适宜贴敷治疗。
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