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金安区妇幼保健院网站!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就医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保健天地 >【科普文章
二十四节气养生——秋分篇
【浏览次数:312】【2025-09-22 15:55】【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图片 1.png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通常在公历9月22-24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80°,直射赤道,全球昼夜等长;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昼渐短、夜渐长,气温逐渐下降,正式进入秋季。其名称源于“分”的双重含义:一是昼夜均分,二是平分秋季(古时以立秋到霜降为秋季,秋分处于中间节点)。

 

秋分的中医养生

一、情志养生:收敛情绪,防悲秋

秋分后草木凋零,易引发“悲秋”情绪,需注重情志收敛,避免过度伤感。

多接触自然,如散步、观秋景,通过欣赏秋日晴空、成熟果实等景象调节心情。减少独处时的消极联想,可与家人朋友交流,或通过读书、听轻快音乐转移注意力,保持心情平和。

图片 2.png

二、起居养生:早睡早起,注意保暖

作息:遵循“秋三月,早卧早起”,建议22:30前入睡,6:30-7:00起床,帮助顺应阳气收敛、阴气渐生的规律。

保暖:秋分后“凉燥”渐起,需注意背部、腹部、脚部保暖,避免赤足、露腰,防止寒气入侵。

图片 3.png

三、运动养生:温和锻炼,忌大汗

选择低强度、能拉伸身体的运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大汗伤津。

推荐运动:散步、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瑜伽(温和体式)。

注意事项:运动时间以上午9-11点或傍晚为宜,每次30-40分钟,运动后及时补充温水,避免吹风受凉。

图片 4.png

四、饮食养生:滋阴润肺,防凉燥

秋分饮食以“温润”为主,重点滋阴、润肺、健脾,避免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推荐食材:

滋阴类:银耳、百合、莲子、雪梨、蜂蜜(1岁以下婴儿忌用)。

润肺类:白萝卜、山药、莲藕、杏仁(少量,可煮粥)。

健脾类:南瓜、小米、芡实、茯苓(可煮杂粮粥)。

图片 5.png

五、中医外治养生

秋分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偏“凉燥”,易伤肺津、耗阳气,中医外治以“润肺燥、固阳气、调脏腑”为核心,推荐以下安全易操作的方法:

1. 艾灸:温阳散寒,润肺固表

艾灸可借助温热之力温通经络,改善秋分后因凉燥引发的怕冷、咳嗽、关节凉痛等问题,适合虚寒体质人群(表现为手脚凉、易腹泻、舌苔白)。

图片 6.png

2.耳穴压豆:调节脏腑,辅助养生

耳穴对应全身脏腑,通过按压耳穴上的“豆”(通常用王不留行籽),可温和刺激经络,调节肺、脾、肾功能,改善秋燥相关不适。

推荐耳穴:肺区(耳甲腔中央周围)、脾区(耳甲腔后上部)、肾区(耳甲艇后下部)、神门(三角窝后1/3处)。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贴在胶布上,对准耳穴贴好,每天用手指按压3-4次,每次每穴按压1分钟,以有酸胀感为宜,贴压3-5天更换一次,可辅助润肺、健脾、安神。

图片 7.png

六、儿童秋季养生:健脾助长,提高免疫力

长贴是一种穴位敷贴疗法,由健脾益肾、活血强筋的中药研制而成,贴敷于特定穴位,通过药物对穴位的持续刺激、渗透、吸收等作用,可以疏通经络、运行气血,调整小儿脾胃功能,改善睡眠,配合穴位按摩或者闪罐有效地调节和增强脏腑功能,激发脾、肾脏等内脏活力,改善肌肉和骨骼系统的营养,达到疏通经络,调和脏腑功能,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从而加速生长发育。

图片 8.png

 

 

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期一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 医院地址:六安市长安北路1123号 邮编:237006
皖ICP备120192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04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