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自伤困境的青少年通常具备以下特征。
心理方面,他们常常抑郁、自卑、冲动,或是患有精神疾病,或是存在童年创伤。
家庭环境方面,不良的家庭互动模式可能影响青少年的情绪状态。学业与社交压力方面,成绩焦虑、校园霸凌、同伴关系等,都会对青少年产生不良影响。
社会与网络方面,网络上的自伤内容、同伴群体影响等,可能让青少年盲目模仿。
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青少年的自伤行为。
一方面,青少年大脑的情绪调节系统仍在发育,有时难以理性应对负面情绪。在某种程度上,自伤成为他们的“情绪止痛剂”——疼痛刺激内啡肽释放,短暂缓解焦虑、愤怒或空虚感,从而产生愉悦感。
另一方面,青少年通过伤害身体的行为表达情绪困扰,或是希望有人能帮助他们。尤其是同龄人自伤行为的示范效应较强,容易使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社交圈中形成“你伤我也伤”的扭曲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