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进入金安区妇幼保健院网站!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就医指南

当前位置:【首页 >【保健天地 >【科普文章
告别失眠烦恼,中医助你重拾好眠
【浏览次数:57】【2025-10-20 14:57】【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打印页面】【关闭窗口

图片

中医对睡眠的定义

中医认为睡眠是人体“阴阳消长”“营卫运行”的自然生理过程,核心是“阳入于阴则寐”。即白天阳气主导,人清醒活动;夜晚阳气收敛潜入阴分,与阴气相合,神志安宁,人则进入睡眠,以恢复脏腑气血、调节精神状态,维持生命活动的平衡。

图片
图片

中医视角下睡眠问题不寐)的病因

中医认为睡眠异常多由“阴阳失衡、神志受扰”导致,常见病因可归为4类:

1. 情志失调:长期焦虑、抑郁、愤怒等情绪,会导致“肝气郁结”“心火亢盛”,扰乱神志(如思虑过度伤脾、怒气伤肝),使阳气难以入阴,引发失眠。

2. 饮食不节:睡前过饱、过饥,或常吃辛辣、油腻、难消化食物,会损伤脾胃,导致“痰湿内生”“胃气不和”(如“胃不和则卧不安”),影响睡眠节律。

3. 劳逸失调:长期过度劳累(体力或脑力)会耗伤“心脾气血”,导致阴血不足、阳气失养;而过度安逸少动则会使气血运行不畅,两者均会打破阴阳平衡,引发睡眠问题。

4. 病后体虚:大病、产后或年老体衰后,易出现“心脾两虚”“肾精不足”“阴虚火旺”等情况(如产后气血亏虚、老年肾精耗损),导致阴血无法濡养神志,阳气浮越,难以入睡。


图片
图片
图片

中医治疗“不寐”的方法

中医治疗睡眠问题(中医称“不寐”)核心是辨证调治,常见方法可分为内治与外治两大类,以下是具体方法及简介:


图片


(一)内治方法(通过内服药物调理)

中药汤剂:最核心的方法,需结合体质辨证用药。比如心脾两虚者常用归脾汤(补心脾、益气血),肝火扰心者常用龙胆泻肝汤(清肝火、宁心神),像宝妈产后失眠多与气血亏虚相关,常以归脾汤为基础加减。

中成药:服用更便捷,需对应证型选择。例如酸枣仁颗粒(侧重养血安神,适合血虚失眠)、朱砂安神丸(侧重清心安神,适合心火亢盛,但含朱砂需遵医嘱短期用)、安神补脑液(侧重补肾益脑,适合肾精不足型)。


(二)外治方法(通过体表干预调神)

针灸/艾灸: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常用穴位有百会(头顶,安神定志)、神门(手腕内侧,宁心安神)、三阴交(脚踝内侧,调补肝脾肾);艾灸适合虚寒体质,可灸关元(下腹部)、足三里(膝盖外侧),温通气血助眠。


图片


头面部拨筋、按摩:头面部拨筋按摩是借指腹沿头面经络(如督脉、胆经)及百会、太阳等穴位,以拨、揉手法疏筋通络的助眠外治法。能缓解肌肉紧张、调和气血,让浮越阳气归阴,安神助眠,适合睡前居家操作,皮肤破损者慎用。

图片


耳穴压豆:将王不留行籽贴在耳部对应穴位(如“神门”“心”“皮质下”),日常按压刺激,通过耳与脏腑的联系调神助眠,操作简单,适合儿童或怕针人群。


图片


中药熏洗:睡前用中药煮水泡泡脚。常用药材有艾叶(温通)、合欢皮(解郁)、夜交藤(安神),水温40℃左右泡15分钟,通过足部吸收药效、促进循环,帮助入睡。


图片


穴位埋线:穴位埋线将可吸收线埋入特定穴位,借线体长效刺激调气血脏腑,助阴阳平衡,改善失眠。


图片


短期轻中度失眠(如情绪、饮食引发)经1-2疗程多能改善;慢性失眠需3-6个月调理,并配合作息、情绪管理巩固效果。整体需辨证选法,皮肤感染、凝血异常者需规避禁忌,以实现安全助眠。

图片



中医馆

News Today

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一期一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


金安区妇幼保健院 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允许不得转载信息内容、建立镜像
技术支持:皖西电脑有限公司 医院地址:六安市长安北路1123号 邮编:237006
皖ICP备12019261号-1    皖公网安备 34150102000004号

您是第 位访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