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的节气时间在三月五日至七日。这个时候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故曰惊蛰。 惊蛰在二十四节气中,是反映自然生物在受节律变化影响而出现萌发生长的现象,它是古代农耕文化对于自然节令的反映。农耕生产与大自然的节律息息相关,惊蛰节气在农耕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很重视惊蛰这个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节令。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惊蛰之日,闹春之始,“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早春的桃花,开始盛放了。
仓赓即黄鹂鸟。这个时节,黄鹂感受春阳之气,开始鸣啼。这番热闹的鸣啼,可视作春暖花开之庆也。 
“鸠”即布谷鸟,古人看见此鸟,以为老鹰所化。在他们看来,这所化之鸟,“口啄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
● 祭白虎: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将猪血喂给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用猪肉涂抹其嘴,使其吃饱不能张口说人是非。
● 蒙鼓皮:古人想象雷声是由雷神一手持锤,一手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为顺眼天时,跟上天庭的节奏,人间也在这个时节来蒙鼓皮。
● 打小人:人们手持清香、艾草,熏香驱赶蛇、虫蚊、鼠和霉味,后演变成拍打纸人,以驱赶身边的小人瘟神,赶走霉运。
适当吃一些帮助阳气生发的食物,比如韭菜、菠菜、芥菜等,少吃伤脾的酸味,可以多吃一些大枣,山药等甘淡的食物来养脾。天气乍暖还寒的时候,气候还是比较湿润,人体很容易口干舌燥,这时候要多吃一些润肺滋阴功效的梨,但是梨子性寒,对于脾胃虚寒的人,建议煮熟或者蒸熟以后使用。另外润肺健脾的食物还有百合、银耳、莲藕、山药、大枣等等。
在惊蛰后,气温逐渐升高,气候变暖,人体会感觉困乏,这时候要保证良好的睡眠才能应对白天的工作和生活。
①惊蛰后睡眠做到早睡早起
因为这时候阳气还没有达到最旺盛的时候,晚上仍然要早点睡觉,让阳气收敛在体内,而不是像盛夏一样,选择晚睡。而早晨阳气逐渐生发,我们要选择随着太阳升起而起床。这样可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加重,也可以让人心情舒畅,减少抑郁、脾胃疾病和肝气不畅的发生。
②适当春捂,不要那么快脱掉冬装
春季阳气生发但是并没有鼎盛,所以冷暖的气候随时来临,人体必须应对这种多变的天气,特别是老年人要注意保暖,重点是手、脸、双膝双腿的保暖,老人和女性都要避免腿和脚在春季受凉。
①多伸懒腰
惊蛰阳气大动,可以多伸懒腰来解乏、醒神、活动肢体。
②多散步
春季散步能够解除疲劳,散步时可配合擦双手、按摩胸腹、捶打腰背、拍打全身等动作,有利于疏通全身的气血,生发阳气。
中医馆秉承“大医精诚、医者仁心”的精神,为继承、弘扬和创新中医药文化,以整体观念及辩证论治为基础,采用传统中药、推拿、针刺、艾灸、刮痧、拔罐、穴位贴敷、埋线、中药熏蒸(洗)、中药塌渍、小儿药浴、穴位注射、中药面膜等传统方法开展中医相关疾病的诊疗,结合现代医学发展,调整阴阳、扶正祛邪,达到治已病和防未病的目的,更好地服务母婴,提升妇幼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能力。
地址:金安区妇幼保健院老楼1楼中医馆
电话:0564-3597115